close

圖/高市客委會主委楊瑞霞帶領著美濃客家鄉親進行右堆武洛開基溯源祭拜祈福儀式。(高雄市客委會提供)

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
六堆自1721年建堆以來,已經歷時300年,為慶祝這難得的日子,不僅客家委員會以國家慶典活動格局,於19日起在六堆紀念公園舉辦全國性的紀念大會,高雄市政府客家事物務委員也攜手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在南部客家發源地,美濃右堆開基地「里港武洛」,進行隆重的溯源典禮。

包括美濃客家文化教師、文史工作者,以及客語家庭成員,總計約40餘人,在在當地信仰中心福安宮,並在高雄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瑞霞與屏東縣客家事務處長陳麗萍、武洛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鍾明源等人共同擔任主祭官,進行祈福,並向上武洛方向,設壇追念開基先賢先祖,採客家完福的儀典,搭配客家八音進行,儀式簡樸卻不失隆重。

楊瑞霞表示,隨著時代的推移與社會的變遷,很多右堆的鄉親已經對右堆客家先民曾經開基於武洛,後來才開枝散葉到今天各個庄頭的歷史,已經不甚了解。今年適逢六堆組織成立的300週年,若以客家先祖1701年武洛開基算起,則是320週年了,因此右堆武洛開基溯源的行動,具有緬懷先人、感念祖德的意義,也能重新串接被行政區劃開的客庄文化圈。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宋廷棟表示,前六堆組織成立的時候,右堆只有武洛一個庄頭,當年出3200兵丁。「身為右堆的一分子,如果只知道瀰濃、高樹等大小客庄開基歷程,等於只瞭解祖先來台拓墾的半套歷史。」

他說,右堆客家先祖約於西元1701年(一說1706年)向平埔族群武洛社租地墾拓成武洛庄,分為較大的上武洛(或稱大武洛)與下武洛,兩者相去兩、三公里,當地俗諺說:上武洛做大戲鑼鼓喧天,下武洛聽毋著半息(註:完全聽不到),睡啊緊咕(直打呼)。

然而上武洛因位處於早期武洛溪、後來隘寮溪洪氾頻仍的地帶,墾拓成果總遭到偶發的大洪氾吞噬,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先民雖秉持著客家人勤勉搏鬥的精神重行墾拓,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來,歷經三十多年的生聚教訓,終於逐步向周邊地區,尋求可以永久安居、繁衍子孫的家園。

約莫在1736年(乾隆元年)前後,客家先民開始遷往大路關、瀰濃、高樹等地,展開二次移民的行動,終而拓墾出今日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市多個鄉區的右堆諸多大大小小的客庄,形成六堆中,幅員區跨最廣闊一堆的局面。
  
宋廷棟說,1721年朱一貴事件,出兵丁3200員、原本右堆唯一庄頭與運作中心的上武洛庄,在住民漸次搬離下規模漸縮,右堆運作的中心,也早已移到瀰濃庄。日治時期,一次超大洪水後,客家先民全部遷離而廢庄,後來遷住者均非客籍,上武洛就此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時至今日,沒有留下任何遺構或曾經存在的蛛絲馬跡,只能依據耆老傳述,舊址約在當地土名二十座跟三十座兩地之間,約當今日屏東縣里港鄉載興村,與鹽埔鄉仕絨村之間毗連的地帶。而下武洛至今猶在,周邊皆閩庄的環境中,仍然維持著客家語言、文化與認同,4、500人的小庄頭,為右堆見證、守護著這段武洛開基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漾新聞Young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