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 發行「高雄幣」就是發放「碳消費卷」的概念 華安安
本月6日高雄市議員吳益政提出高雄要發行「高雄幣」的作法,這新的名詞小小震撼了一些市民,許多人認為新鮮,但逢選舉,有人認同,就會有人反對。其實「高雄幣」的想法,就是「消費卷」的概念,就是主張由市府拿出空污基金、交通罰款與停車費,「專款專用」在「碳消費卷」的發放上,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作法。
不同的是,當初消費卷發放對象是全民,任何人不用任何努力,只要是國民,都可以拿到,金額也一樣。至於「高雄幣」的「碳消費卷」(姑且稱之),雖然發放對象也是全體市民,但回到「專款專用」的概念,必須是跟兩件事情有關,才可以享有,一是努力減碳的人;二是做公益當志工的人。而且參與的時數越多,換算成「高雄幣」的金額就越多。
既然是因為空污而徵收的費用,因為交通而取得的罰款,理應用在減碳上,過去政府把他用在其他的工程經費上,結果只是一味的「徵收、罰錢」,對減碳的本質並末達到實質的效益。
所以,透過「專款專用」的概念,將空污基金等經費對特定人發放「碳消費卷」,本質上,就是鼓勵大家一起來力行減碳生活,並擔任志工,共同來建構一個減碳的理想城市,努力來領取「高雄幣」,並用於實質的消費上。
此外,不同於當初消費卷一次性的發放與使用,造成一次性的影響而已,「高雄幣」還結合現代科技的創新金融財務經濟模式,採取區塊鏈技術、金融沙盒、ico、虛擬貨幣、app,透過科技的減碳計價方式,成為「地方貨幣」的循環經濟,為低迷的城市經濟注入活水。
未來甚至連結ICO、並透過聯合國地方環境行動委員會(ICLEI)和國際會員城市簽約,市民拿著「高雄幣」,在全球的簽約城市都可以使用。
政策的另一個重要的精神,則是結合政府的生產過剩,像是高捷一天運量40萬人次,實際只有20萬人次,把剩餘的生產拿出來,被「高雄幣」使用,農民生產過剩的水果,也可以加入,真正的活絡經濟,也讓一億或五億的「高雄幣」基金,產生5倍循環經濟的效益。
至於剩餘的人力,包括失業民眾,也可以透過從事減碳的行為與志工服務,獲得「高雄幣」,得到合理的報酬,如為自己無形的給薪。
台灣過去在全球金融風爆時代,因發行消費卷,促進國內的經濟活絡,讓台灣在這場全球性的災難中倖免於難;再看看全球已經有許多城市與國家,因為發行「城市貨幣」而讓經濟起死回生,則我們真的該好好思考,如何把政府「徵」得的空污基金等等,轉來發放「碳消費卷」概念的「高雄幣」,鼓勵市民「減碳賺錢」,力行減碳生活,因為當「減碳賺錢」成為事實的時候;成為全民運動的時候,市民的觀念改變,生活型態改變,則減少碳排放量,改善空污,才能身體力行。期待「減碳新高雄生活模式」的到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