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科工館「電信@臺灣」館擺放早期電話,館長陳訓祥與電信前輩示範打電話。(記者陳雯萍攝)
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
台灣的電信事業,1975年推動「村村有電話」計畫,造就現今臺灣電信的普及與便利,但過程中,架設人員越高山、固定網路,相當的辛苦。這一些故事,今天(23日)上午10時,在國立高雄工藝博物館二樓的「電信@臺灣」展示廳,當年曾任電話接線生及負責佈設村村有電話線路的電信前輩們,在展示現場與大家分享工作的辛酸點滴與趣味,還有聊聊當年有趣的軼事,越聽越有趣。

臺灣是多山的地理環境,早期搭建山與山之間的電信線路,工程人員費盡心思,將山區水路展佈手法,運用在纜線的牽引與連接上,更自創規格化的纜線八字夾,固定鋼索與纜線,以減低線材,讓電信通訊可以深入每個偏鄉部落。這些辛苦的點滴,如今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二樓「電信@臺灣」展示廳內,民眾們都可以看到電信前輩們的辛苦故事,也能透過互動遊戲,協助工程人員佈線,嘉惠偏鄉。
在館內還規劃有早期最夯的柑仔店,透過圖文介紹,瞭解村村有電話的相關內容。牆面上懷舊風的電影宣傳海報,明示著關鍵年代的數字,只要以黑色電話機撥打相關號碼,即可啟動電視播放影片,讓現場的影片配合復古海報,幫助民眾探索「村村有電話」的時代與故事精華。







圖/科工館「電信@臺灣」館擺放早期電話,館長陳訓祥與電信前輩示範打電話。(記者陳雯萍攝)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