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科工館水下展入口意象是動態的水母意象,民眾可以把水母當傘拍照打卡,生動有趣。(記者陳雯萍攝)
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
台灣周邊海域蘊含著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依文資局委託調查發現,台灣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水下遺蹟就有20筆,其中有6處的沈船紀錄,如今這6批的沈船,由文資局攜手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進行策展,5日起至5 月 9 日,在科工館北館的二樓展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吳華宗表示,活動寓教於樂,引導各年齡層的民眾體會水下考古及出水文物保存科學知識與價值,向下紮根,落實水下文化資產公眾教育。

圖/科工館館長陳訓祥、文化部文資局副局長吳華宗共同主持水下展的開幕式。(記者陳雯萍攝)
吳華宗表示,文資局自2006年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台灣附近海域普查計畫,迄今發現具有文化及歷史價值之具體目標物有20筆,其中6處沉船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列冊及管理。
他說,水下考古場域對一般民眾而言不易接觸,總是既神祕又陌生,透過文資局與科工館跨部會合作,運用科技展示手法,以沉浸式劇場將湮沒在海底的文化遺跡呈現眼前,並結合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呈現台灣沉船文史及近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寓教於樂。
攜手文資局副局長吳宗華進行策展開幕,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陳訓祥表示,感謝文資局提供這麼棒的主題與經費,讓科工館的專業人員可以發揮,民眾看到今天的展確「一定會有感的」。不過,團隊還會力求精進。
他說,目前文資局發現有價值的海下遺址有20個,目前呈現的是6個,未來科工館與文資局還會有6次合作的機會。而在文化歷史的推動下,文資局過去整陸地上的到現在的海洋,因為台灣四週都是海,親水親海,這個展覽,確定有相當的意義與可看性,歡迎親子利用過年,一定要來看展。
「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以情境營造方式,將水下考古工作場景搬進展場,透過水下文化資產 360 度環 景攝影紀錄片、VR 虛擬實境、AR 擴增實境體驗遊戲等先進的多媒體科技,將台灣沈船文史以及近幾年來的水下考古工作成果,呈現在國人眼前。
本次展覽名稱為「藏水覓趣」,取自台語「藏水沫」(意即「潛水」)的諧音,是指展覽以多媒體科技打造水下沉船情境,營造讓觀眾猶如潛入水下世界的感受, 透過展示方式,讓觀眾親身體驗水下文化資產的趣味性與可親性,同時也在寓教 於樂中,再次提示了水下文化資產的核心理念。
展區分為「海底時空膠囊」、「 探索海洋台灣」、「 重返水下遺址」、「 科技水下 考古」、「揭開沉沒的真相」、「永續與推廣」等六個主題。展場入口處以水下考古員在海中經常能遇見的大型水母投影立體裝置藝術,引導觀眾進入水下世界,民眾可以撐著一把水母雨傘,跟隨著水下考古員的浮空動畫,深入海底寶庫,開始認識臺灣六處列冊沉船。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