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由中山路便可清楚見到已回到中軸線上的高雄車站。(攝影:朱上均)

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
歷史建築高雄車站將將於今年9月要「回家」了。迎接這重要的日子,副市長史哲也在臉書,以「高雄車站回家」為主題,規劃系列的專題,與市民朋友暢談這座代表高雄的歷史建築種種相關的知識與故事。

圖/高雄車站回家倒數!史哲臉書專題揭車站與城市中軸線的空間權力。(文化局提供)

首先,史哲在臉書介紹1941年重新錨定的高雄車站與都市中軸線。1930年代規畫出來的高雄都市計畫,就是以車站為城市核心,交通網絡以車站為中心向外幅散,並以五十米寬的三線道路作為新車站的聯外要道,栽種上南國特有的椰子樹,營造出氣勢恢宏的高雄新門戶之感。


圖/高雄車站回家倒數!史哲臉書專題揭車站與城市中軸線的空間權力。(文化局提供)

在第一講之後,史哲陸續會深入介紹打造高雄車站的建築公司,車站的建築特色、車站周邊興起的各行各業、歷代車站的遷移過程、車站經歷的臺灣歷史動盪、地下化之後的城市新空間等一系列專題,與市民一起認識「咱的車站、咱的城市」,喚醒高雄人對車站的情感與記憶。相關訊息可關注史哲副市長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hyyche/)。


圖/1850年的城市改革計畫,除建立公共建築及公園外,建構城市軸線,亦成為都市計畫的特區。(文化局提供)

2002年3月27日,最後一列火車緩緩駛出承載城市歷史的高雄車站月臺,啟用滿一甲子歲月的火車站暫時卸下繁重的交通任務,由臨時站接手。如今,轉眼將滿20年之際,歷經捷運通車、鐵路地下化陸續完工、中博臨時高架橋功成身退,將於9月底遷回原處。


圖/1850年的城市改革計畫,除建立公共建築及公園外,建構城市軸線,亦成為都市計畫的特區。(文化局提供)

史哲指出,高雄火車站啟用於1941年,成為高雄新門戶,並以帝冠式建築為主,醒目的屋頂為其特徵,附以東西方經典的建築語彙,挑高的大廳營造出現代都市門戶的空間秩序,建築整體遠觀彷彿呈現一個「高」字,成為呼應城市名稱的標記。


圖/1936年的大高雄都市計畫圖中,以高雄車站為端點,劃分出城市中軸線。(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史副市長表示,隨著1941年這座車站誕生,它逐漸走入許多高雄人的生命裡,車站不僅僅是「火車頭」,更是屬於市民的地景,交織出許多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漾新聞Young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