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
您知道從前哈瑪星地區的船員第一次跑船,是要先割掉盲腸才能出海嗎?今天(16日)在鼓山區鼓山國小舉行的「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成果展中,鼓山國小校長高玉山介紹一幅寫著「仁心仁術」的開幕匾額,述說著這段有趣的故事。

圖/鼓山區鼓山國小校長高玉山說明柯外科與哈瑪星跑船船員的故事。(記者陳雯萍攝)

他指著一塊由當時楊金叢任市長時所贈送的開幕賀匾表示,哈馬星的柯外科於民國60年成立,在地方相當有名,而民眾在街頭看到有年輕人手一直按著盲腸的部位,不用懷疑「這是準備出海,剛被割掉盲腸的新船員。」高玉山說,當年柯外科只有一名醫生,但據說,有時一天最多可以割到58個人的盲腸。

圖/鼓山區鼓山國小保留有民國60年,楊金叢市長送給柯外科開幕的賀匾,記錄著不少跟「海」有關,有趣的人文故事。(記者陳雯萍攝)

船員出海為什麼要先割掉盲腸?高玉山說,因為怕出海後,一旦盲腸炎,在茫茫大海找不到醫生手術,可是會出事的,因為盲腸一旦痛起來「生不如死」,而且還是會死人的! 
 
高玉山校長也介紹早年漁船航行在海上,還沒有現在的衛星導航時,船員們所使用的羅盤儀;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是「六分儀」,即定位器,當年漁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中,就是由船長靠著「六分儀」來確認所在的位置,而這兩樣器具,都是船員航行在大海中保命的工具。

圖/現場展示在大海捕撈時所使用的羅盤儀。(記者陳雯萍攝)

圖/現場展示在大海捕撈時所使用的「六分儀」,即定位器。(記者陳雯萍攝)

為推展「藝文教育扎根」,高美館推動「相遇美術館,典藏在校園」系列活動,攜手第一科大、鼓山區鼓山國小中年級50位小朋友一同發展「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的教材,並在今天(16日)進行成果發表。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發表會由鼓山國小校長高玉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高雄第一社大校長張金玉、鼓山國小家長現任會長許景閔與前任家長會長吳啟彰,帶領學生們一同發表,也見證鼓山區鼓山國小校園豐沛的人文故事。

圖/高美館館長李玉玲、第一社大校長張金玉、鼓山國小校長高玉山帶領師生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在郭晨柔老師的帶領下,四年級學童黃唯薰、洪潔西、許菡娜擔任導覽解說他們的創意作品,也分享參與活動學習的心得,覺得學習到新知識,還可以認識更多家鄉的事,很有意義,也很開心。

圖/在郭晨柔(左一)老師的帶領下,四年級學童黃唯薰(左二)、洪潔西(左三)、許菡娜(右一)擔任導覽解說他們的創意作品。(記者陳雯萍攝)

現場也進行地方耆老與學童的互動問答,小朋友們提問:為什麼要做漁業?高雄市漁輪商業同會公會理事長、興裕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再福表示,漁業是捕撈海產,而海產是最佳的蛋白質,要捕魚給大家吃。

圖/高雄市漁輪商業同會公會理事長、興裕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再福回答小朋友們的問題。(記者陳雯萍攝)

小朋友提問:「你們都抓什麼魚?都賣到哪裡去?」王再福表示,因為鼓山是近海,所以都捕撈水深200公尺內的民生用魚,如白帶魚、小巻、肉魚、尤魚等等。他還提醒小朋友,魚是漁民辛辛苦苦捕撈回來的,不是從市場買回來的。

圖/鼓山國小小朋友與哈瑪星地方耆老問答互動。(記者陳雯萍攝)

小朋友天真的問到:「聽說近海已經快捕不到魚,請問這是真的嗎?」王再福強調,是排碳、氣候變遷,溫度升高,以及環境污染,還有過度捕撈,都會造成魚群的減少。所以,他堅持「生態捕撈、永續經營」,如此才能長長久久,供給老百姓民生用魚。
  
談到哈瑪星最繁榮時期的景象,居住當地近80年,哈馬星地方耆老歐瑞耀表示,當年最繁榮時期,小小的哈馬星就有銀行13間,但如今只剩2間,「如今有錢人都搬走了,只剩我們還留在這裡打拼。」

圖/居住當地近80年,地方耆老歐瑞耀談到哈瑪星最繁榮時的景象。(記者陳雯萍攝)

高雄市哈瑪星文化協會理事,也是地方耆老張來喜則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讓小朋們思考,「這裡叫哈瑪星,為什麼捷運要叫西子灣站?而輕軌又叫哈馬星站?」一個地方兩個不同的名稱,大家都說這是個好問題。

圖/高雄市哈瑪星文化協會理事,地方耆老張來喜則拋出一個有趣的問題讓小朋思考。(記者陳雯萍攝)

鼓山國小校長高玉山表示,學校將校訂課程「山海驛町鼓山情」導入課程,在今年的合作案中,特別以「海」為主題的課程,更廣泛的與在地文史、藝術資源緊密結合,提供學生難能可貴的體驗機會。

圖/鼓山國小高玉山校長介紹高美館、第一社大與鼓山國小合力發展的新教材。(記者陳雯萍攝)
  
課程由導師郭晨柔、陳維寧與藝文課老師陳芃樺共同指導,同學們先完成景點踏查後,再以繪圖的方式將觀察到的景象記錄下來,張張都充滿天真童趣,也成為後人遙想現今哈瑪星漁船碼頭的珍貴手稿。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則指出,透過資源共享與課程共備方式,將「藝術偵探」圖文素材提供學校,並由學校老師規劃融合此課程元素的教學內容,結合在地文史、藝術美感及閱讀體驗,最後以教學成果展「尋找漁足跡」呈現於鼓山國小校園,透過個別繪畫、團體拼貼創作,傳達孩子心中對於高雄港的印象。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高玉山表示,課程計畫進行中,第一階段是教師培力研習,教務處與第一社大規劃哈瑪星文史之旅,透過深入導覽讓老師對哈瑪星社區的歷史發展有完整的認識。第二階段安排導師帶領學生實地踏查校訂課程中「海」的歷史景點,例如:第一船渠、第二船渠、鼓山漁市場、好市集(和美運輸組)、楊家老宅(協和運輸行/青果株式會社)等。最後一階段就是完成景點踏查後,學生以個別繪畫和團體拼貼的創作方式,呈現出對哈瑪星社區的印象。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四年一班的學生繪圖主題是踏查景點與旅途中的建築物,四年二班則是每生要畫出一艘「夢想中的船」,再由高美館負責後製,將一棟棟的建築物和一艘艘的船變成可供觀賞者互動體驗的展區--「永遠的哈瑪星」。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教學成果展現場,四年級的小朋友興奮地找尋自己創作的建築物和船,熱烈討論「鼓山渡輪站」、「代天宮」、「永豐藥行」、「製冰廠」、「楊氏老宅」、「四海之家」、「旗後燈塔」、「好市集」等在地圖上應該貼在哪個位置,還有跟同學分享自己「夢想中的船」的特色。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最燒腦的體驗是「藝術偵探」展區的「望遠筒」,高美館將典藏三幅以高雄港為主題的畫作,縮小貼在望遠筒的鏡頭上,讓學生觀察畫作的視角,根據現在的地貌,推測出畫家作畫時可能在哪個位置。這些典藏畫作生動呈現出早年高雄港漁業興達的景象,如今榮景雖不復見,但是畫中的壽山、旗后燈塔依舊遙相對望,今昔對比,學生便可一窺祖父輩繁榮熱鬧的漁港生活。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圖/高美館與第一社大、鼓山國小共同發表「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教材成果。(記者陳雯萍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漾新聞Young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